Kontakt Flappe öffnen
“標準軌距”、“寬軌距”之類的是如何得出的呢?

揭秘軌距:不是所有的軌道都相同

眾所周知,世界各地的鐵路軌道寬度不同。有時同一國家軌距甚至也不同。但是怎麼會這樣呢?窄軌距或寬軌距有什麼好處,馬匹後腿和羅馬戰車又有什麼關係呢?閱讀關鍵的幾毫米、改變軸距的貨車,和阿道夫希特勒野心勃勃的項目相關更多信息。

按照戰車還是兩匹馬後腿距離?

第一個軌距是在1804年蒸汽驅動鐵路啟用最初幾天,根據採礦所用尺寸選定的。最早的現代鐵軌先驅是用木材製成的簡陋“導軌”,用於供礦車運送挖掘出的材料。據說,這些軌道寬度是根據古羅馬道路的輪槽而定的。這些古羅馬道路的輪槽是道路施工期間建造的,以便於兩匹馬牽引的羅馬戰車沿軌道通行。事實上,古羅馬設有戰車軸寬公認標準,因此,很多運輸車也採用這一尺寸也就不足為奇了。這個故事,聽起來好像有道理,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軌距的確立,但是,由於沒有可靠證據支持,應該將這種觀點視為虛構觀點。

軌距是怎麼來的?

軌距差是鐵軌內緣之間的差異,多種軌距的形成原因非常簡單:鐵路早期,相互連接的鐵路網很少,每家建築商都可以選擇自己的“運作系統”。通常情況下,礦井與港口或城鎮相連,直到後來才出現城市間首批客運線路。此外,運營商最初未能就共享標準達成一致。鐵路軌距不僅影響到運力和效率,還影響交叉口施工的勞動力和成本。因此,難怪各家建築商會使用最適合自己的尺寸。這催生了奇怪的軌距,窄的可達半米(法國)寬的可達兩米以上(英國)。兩者之間,有無數的“標準尺寸”相互競爭(儘管有時只相差幾毫米),但這些差異還是產生了我們今天仍能看到的結果。

鐵軌上的無政府狀態

鐵路網繼續發展,由於可以相互連接,只有與軌距匹配才有意義。這導致了第一次“協調”,最初是試探性的,但後來開展得更加積極。但是,部分情況下,文化或地理差異,及地緣戰略考慮因素導致這些偏離軌道軌距保留了下來。例如,為了在發生戰爭時減緩外國軍隊接近及其它原因,俄羅斯鐵路網特意選擇了不同軌距,加大接軌難度。

成本與速度 - 及其它考慮因素

窄軌距降低了修建鐵路費用。此外,窄軌距可以在狹窄線路上更快、更容易地修建軌道。但寬軌距也有其優點:列車運行性能更好,即使在貧瘠地面上,負載能力也更高,速度也更快。例如,對於遙遠、開闊的俄羅斯平原,這種風格絕對不是劣勢。另一方面,它很難通過幾乎無法通行或多山的地形。不可避免地,較大彎曲半徑不適合蜿蜒路線,還增加了材料和施工成本。難怪標準軌距最終成為良好折衷方案。

標準軌距

今天,1435毫米的標準軌距最為常用—19世紀早期,英國採用的標準規矩是4英尺8.5英寸。 1825年,傳奇鐵路先驅喬治•斯蒂芬森首次在英國採用這一軌距。逐漸成為標準,最終於1846年由英國法律授權完全確立。另一個原因是當時世界最大、最重要的鐵路公司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也選擇了這種軌距。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北美“大主流”採用同樣標準,而且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也很常用。此外,歐洲國家的殖民和經濟活動也導致整個北非、近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引進了標準軌距。包括澳大利亞部分線路、日本的高速鐵路、阿根廷部分地區,及烏拉圭、巴拉圭和秘魯,標準軌距現已拓展至世界各地,長72萬公里。相當於繞赤道18圈!

廣袤的俄羅斯南部

俄羅斯鐵路的官方軌距為1520毫米(或1524毫米,相當於5英尺 - 還有些“餘裕”)。俄羅斯沙皇統治時期尤其傾向按照這一軌距連接廣袤、資源豐富的領土。今天,世界最著名的火車路線仍然按照這一軌距良好地運轉著: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。今天,鐵路迷們回想這條令人驚嘆、漫長多樣的路線時,仍然會感到興奮。就貨運處理而言,作為“新絲綢之路”的一部分,這條線路的重要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。但除了這條線路以外,世界各地仍有222,000公里的鐵路採用俄羅斯規矩,主要分佈在前蘇聯共和國、阿富汗、蒙古和芬蘭(曾屬於俄羅斯沙皇)。

排在第三位的是所謂的“開普規矩”(Cape),長1067毫米,即3.5英式英尺。這個規矩的歷史和它的名字是相互矛盾的。一方面,據說軌距是以首次大規模按此軌距鋪設鐵路的南非角命名的(Cape)。另一方面,“開普”(Cape)與卡爾•A•皮爾斯(Carl A.Pihls)的名字非常相似,卡爾是天才工程師,首次在挪威北部引進了這一軌距。現在,世界各地約11.2萬公里的鐵路(主要在南非、日本、台灣和澳大利亞)採用這一軌距。

 

其它軌距大致總結

你覺得已經足夠了解不同軌距了嗎?事實上,我們還遠沒有全部了解。與英制英尺和英寸軌距相對地,還有一種“公制軌距”。在公制中,簡單地設立1000毫米的“經典軌距”是有意義的。這是世界第四大最常見軌距,採用此軌距的鐵路只有不到10萬公里。公制軌距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真正的應用:巴西、印度、亞洲和非洲的各種線路,在瑞士高山地區也有應用。

還有窄得多的“波斯尼亞標準”,及其眾多變體,人們認為它是世界最流行的窄軌(750-762毫米)。由於波斯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使用,所以軌距非官方名稱是“波斯尼亞”。尼泊爾和朝鮮等世界各地都能見到。採用窄軌的無數“戰地鐵路”都有應用,不僅是軍事方面應用。這個類別中,有無數的不同寬度,所以我們做個善事,就不一一列出了。

 

還能加寬一些嗎?

當然,也有比標準軌距或俄羅斯軌距更寬的軌道。 “印度軌距”有1676毫米,顧名思義,在印度、孟加拉國、巴基斯坦、斯里蘭卡,及阿根廷和智利(超過92000公里)廣受歡迎。

“愛爾蘭軌距”寬1600毫米,起源於愛爾蘭。但別被騙了:澳大利亞和巴西(全世界15000公里)也能見到。這兩個國家都採用多種不同軌距。

但與阿道夫希特勒計劃的、從未修建過的寬軌鐵路相比,這些軌距都不值一提。他最喜歡的項目常被稱為“希特勒的玩具火車”,鐵路軌距寬3米,行駛兩層車廂。這項宏大的工程預計客用列車長500米,客貨列車1500多輛,長可達1200米,總重量達10,000噸。正常條件下,標準軌距無法滿足這組規格。一旦戰爭勝利,便會實施計劃的四軌道鐵路設計,及額外需要的基礎設施。幸虧希特勒輸了,這個龐然巨怪並沒有橫穿整個大陸。

 

獨立卻又相連

雖然多種不同軌距形成了許多獨立的線路網絡,但它們仍然和平共處。鐵路早期,換乘列車也許並不流行,但人們仍然接受了採用新的運輸途徑。今天,兩種軌距切換時甚至不需要換乘。例如,可以在前蘇聯的西部邊界,舒適地從車廂窗戶觀察更換轉向架的過程。用巨大的貨車千斤頂將每輛貨車抬起,更換下面的轉向架,這樣,列車便會繼續按照另一軌距行駛。

貨物運輸的關鍵詞是“轉運”。對於散裝貨物,僅將貨物轉移到採用適當軌距的新車皮上即可,但是,對於集裝箱,這一過程甚至更加簡單。可以快速方便地,將整個集裝箱吊到適當列車車輛上。例如,鐵絲綢之路只是在中哈邊境或中俄邊境,將集裝箱從標準軌距轉移到俄羅斯軌距。再於幾天后,在波蘭或斯洛伐克重現同樣的景象,因為這些國家設有孤立寬軌鐵路,就像長手指一樣伸進了歐洲鐵路網中。整個過程如此快,以至於相對於軌距不匹配,海關程序或其它官僚機構更可能導致運輸延誤。

現在很明顯,不會再出現新規矩了,最常用的三、四種軌距會更加普遍,成為最重要的選擇。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東亞國家(尤其是中國),標準軌距正在不斷增多。鐵路及其軌道可能種類繁多,但鐵路運輸作為運送人員和貨物的有效方式,在全世界仍然佔據無可爭議的優勢。